个人公众号比企业公众号值钱了,你知道吗?
公众号开通总是很简单,写内容只要对了自己的方向也很简单。微信加粉
但是,推广很难。
选择哪个方向主攻?
如果你有向身边好友“推销”的经历,你会发现他们拒绝的核心原因往往只有两个:听不懂,不敢用。
这两个原因,其实对应着两大门槛,认知门槛和信任门槛。
从完全陌生到体验产品,用户跨越了这两大门槛。
将两个门槛按维度模型分组,产品被分为四类。而这四类产品对应的推广方式,全然不同。
1)低信任×高认知=内容推广
摩拜单车、得到一类,开创了全新品类,属于典型的低信任、高认知。
对于这类产品,内容是最好的获客方式。通过内容,将产品的模式、功能和愿景解释清楚。
摩拜作为业内首家共享单车,普通用户看到也往往不知道怎么玩。因此摩拜做了大规模的品牌宣传,讲产品、讲价值、讲情怀。
与摩拜类似,得到App开知识付费先河。尽管有着庞大的罗友做基础,罗振宇仍然通过视频、公开演讲、行业峰会、事件营销等方式,反复拉拢用户心智。
2)高信任×低认知=分享推广
美团、京东金融等金融产品和付费产品,属于典型的高信任、低认知。
这类产品最佳的获客方式是分享。低认知意味着分享门槛低,用户不用磨破嘴皮子解释产品是怎么回事。而好友背书则是高信任门槛的关键。
其实很早就认识到,用户很难通过大规模的曝光,就信任一款理财产品。因此它采用三级分销制度,以用户拉用户的方式,快速扩大体量。
3)低信任×低门槛=渠道推广
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工具类产品,及大多数的免费产品,则是低信任门槛,低认知门槛。这意味着他们只需要做大量的曝光,就能获得用户。
所以你会看到,地铁的广告年费会员被他们拼单买下来了。
4)高信任×高认知=展会地推
如果你发现 to C 产品在这个象限,那应该是做早了,较大可能成为先烈。
这个领域多是一些 to B 产品,一般通过展会、地推等方式拓展用户。
5)产品的门槛是可变的
产品所处的象限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运营手段的升级,产品功能的改变,产品的认知门槛和信任门槛,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原来D区域的美团。
美团在初期,发现大量注册用户没有购买行为后,同样采取了体验券策略,推出了1分钱吃麦当劳巨无霸等活动,成功搬到C。
顺手解答一个困惑,为什么这两年个人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值钱?
因为在所有渠道中,几乎只有个人微信公众号能解决高认知门槛、高信任门槛的问题。微信加粉
扫一扫,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