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传播规律,聊如何做好公众号运营!
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变成了最大的中文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公锤
和互联网的生态不太一样,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入口以微信公众平台这种方式出现,而不是搜索、浏览器或者其他,其实是非常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但是大势已成,如果以前没有敏锐捕捉到这个趋势,现在还不算太晚。
流量入口意味着,不管你是做哪个行业,可能最终都会需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向流量的控制者付费。
最传统的门户网站时代,内容是由网站编辑花费人力物力去创造的。但是这个模式的变现方式里面,只有推广和广告植入这一种。未免显得太过单薄。
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来看,应该是最好的移动互联网内容制造、传播和分发平台。通过公众号订阅这种模式,微信完美地解决了内容创造者的利益驱动力的问题。虎赞
公众号的运营者,可以通过不断创造优秀的内容,聚集起大量属于自己的用户群体。微信的庞大用户群加上朋友圈、微信群的社交传播属性为这种聚集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这些用户群体,可以通过不断的运营,固化为公众号运营者的“私有"用户群。然后在内容中获取大量的流量。这些流量除了可以通过传统的广告变现,还可以有电商、服务等各种多元化的变现方式。微信支付的打通,使得这个链条已经完全形成了闭环。
很多先行者,已经通过超前的眼光,成为第一波微信公众平台的受益者。很多公众大号,订阅者动辄以百万级,然而背后的运营团队缺只有区区几个员工,每年的营业收入可以做到数千万元。a5新媒体交易平台
目前的第一波微信公众大号,媒体属性可能更强一点。广告收入应该是主流。但是这远远还没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即使现在动手,也还来得及赶上微信公众平台的末班车。
当然,看到这一点的人非常多。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也是多如牛毛。听说的数据是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个人有微信公众号。至于企业那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每个公司好像都有一个苦逼的员工被老板逼着在那儿艰苦地每天东拼西凑搞老板听来的“新媒体运营”。
但是问题在于,在运营微信公众号的这些人中,超过99%从思路、方法和工具上统统都没有入门。
了解微信的重要性是第一步,那么如何尽快抢占微信市场呢?做事之前,先得把事情的逻辑想清楚,需要有一个理论模型去指导,接下来,商刻导师将先教大家如何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理论模型。
这里谈到的公众号,如无特别指出,均指的是订阅号。和服务号相比,订阅号每天可以推送至少一次。但是订阅号在联系人列表中会被折叠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劣势。51小推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内容的制造者,强烈建议从订阅号开始做起。貌似订阅号会被折叠起来,但是事实上,这恰恰是微信产品设计上独具匠心的地方。本质上这是对订阅号运营者的一种保护。
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听懂,想象一下,如果订阅号没有被折叠,将会怎样?
有一些专门做服务号的人,他们会利用微信开放平台API的消息发送接口,使用消息模板的方式做消息群发。一边享受着没有被折叠的优势,一边又突破了微信对服务号每月只能做4次推送的限制。看上去很高明,但是我能告诉你的是,当你费尽心思做到几万个订阅时,一夜之间,这些号就彻底挂了。
所以说,在平台上做事情,千万不要尝试去钻空子和试图去挑战平台规则。
微信公众平台在目前来看,是规则最透明、最公平的内容平台。老老实实守规矩才是王道。除了服务号的滥用,包括内容抄袭、政治话题等明确的违规内容,都不要去尝试。这才是长久之道。
几个月的实际运营下来,我觉得订阅号的性质,特别像以前的杂志或者说是报纸。
每天的图文消息推送,订阅者中大概有10%到20%的打开阅读率。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公众号有10万订阅,那么正常情况下,你推送的一篇文章,这10万人中,会有1万人到2万人会打开阅读。
所以有人问了,那剩下的那8万订阅者不是没用吗?同志,账不是这样算的,要知道,每篇文章的阅读者中,并非是固定的那一万人的群体。
所以如果你的内容不是特别差的话,那么订阅数会决定你的内容的首次阅读量,也就是首轮流量。这一轮流量之后并不算完,在这完成首轮阅读的一万人中,会有一部分人,把他认为不错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中。从而引来第二轮流量。
这个传播会有一个衰减期,大概在一周以内,会衰减到0。这两轮流量相加,就是单篇内容的整体流量总和。加粉平台
加真粉活粉 就找云粉吧:https://www.yunfenba.com/?=college
云粉吧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引流推广平台
扫一扫,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