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流?
1. 保证产品的特色和迭代
产品特色
首先微信是一个以人的社交为基础的平台,最大的特色就是熟人网络的社交关系,所以旧版的更像是一个和你聊天的朋友,订阅和分享就属于最明显的社交性质。因此对“信息流”的重新设计上,我们应该更像是一个群聊而非纯信息流。粉多多
增加“推荐”菜单按钮,让用户可以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完成用户在信息较少的时候可以对信息流来源进行补充,完成订阅与分享,同时第一次打开推荐增加标签页对个人兴趣进行个性化推荐。
增加“首页”菜单按钮,原本的信息都放在这个按钮菜单下去呈现,也是一从订阅号列表进入的主要页面,完成资讯阅读。
增加“收藏”菜单按钮,对于喜欢的文章进行收藏,完成用户再次需要看文章的需求和推荐的正向反馈。
产品迭代
在产品迭代方面,主要针对“精细化运营”、“个性化推荐”做产品迭代。目的是在平台尽少插手的情况下提高平台的UGC资讯质量。
(1)精细化运营
这里的精细化运营指标主要是针对自媒体运营者,平台上依然允许用户做自己的独立品牌,因为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一票否决权交给用户,在尽量用户能对公众号作出自我价值判断的时候对公众号选择关注或者取关。
这一步目前的两种取关方式笔者认为还是很适合的,后续的话可以细分场景进行更多相关按钮的添加。
(2)个性化推荐
个性化推荐主要是在推荐指标上,目的是让用户能够更好的提高阅读效率。从算法指标上的更新放在后面具体阐述,这里对在“推荐”菜单按钮里的阐述。
在推荐菜单按钮里,第一次进入的用户会被要求选择【我的标签】,非第一次进入后【我的标签】栏目会被折叠起来。
上方的导航栏是根据公众号品类划分,增加了朋友在看这个品类,增加了社交属性,对好友在看的公众号按照关注人数排序。另外在这里把原本改版后被弱化的IP感知补回来,用户可以根据品类对自己喜欢的品类下的公众号进行关注,而这里的公众号就留给了原本流量巨大的IP公众号。
而随着用户兴趣标签的细化,一些相关的小自媒体也会进入到用户的面前,或者可以增加一个品类,对每个月增长用户量、评论量、分享量较多的公众号进行推荐。
交互设计
在交互设计上,也是遵循着“尊重用户”、“提高用户阅读质量”和“用完就走”的观念,笔者主要从“点击交互”、“通知”、“消息折叠”和“颜色识别”四个内容来说明。智汇推
点击交互
点击交互主要讨论在首页菜单按钮下的点击,首先用户除了上下滑动,可以对文章还有公众号做单次点击和长按。对于单次点击进入到相对应的新页面,而长按公众号后,出现“取消关注”和“删除”完成推荐负反馈。长按文章后,出现“发送给朋友”、“收藏”和“稍后再读”,点击“稍后再读”后文章以悬浮窗形式出现。
通知
在通知上,可以沿用朋友圈通知的功能,采用顶部刷新和摇一摇刷新,下方均为信息流,如果拉到最底下没有新的信息自动跳转到“推荐”菜单按钮。
消息折叠
目前的消息折叠上只要超过两条就会被折叠,从上文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按照顺位第三位的打开率影响是非常大的,用户需要再进一步去点击按钮才可以。
但从前文中我们能得到目前的改版上存在着几个弊端:一个是打开后就无法被折叠,一个是对用户发的长文本也会被折叠。
因此重新设计后,保证误操作和不喜欢看的文章可以再次被折叠,同时对于长文本不折叠,这文不折直接发~进一步的,对于用户点开折叠和又重新折叠的次数进行记录到本地,下一次用户再刷到这个公众号的时候会自动打开折叠。
颜色识别
在颜色识别方面,主要灵感来自看一看,以及结合目前舆论来看,就单独一个星标并不能帮助用户从信息流中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像是一条小溪里明明有很多种颜色的鱼,但只能看到一种颜色的鱼,这样反而极大降低了用户效率。
因此我分为了“星标”、“已收藏”、“N名朋友阅读/留言/赞赏”以及“一小时内爆文”等,对于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让用户能够更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去看文章,进一步提升阅读效率。微粉师
推荐指标
推荐系统可以说是信息流的核心,没有推荐系统的信息流产品都是没有灵魂的,而推荐系统里面在算法层面通常用UserCF算法、ItemCF算法或者图运算来实现,简单来说就是构建用户和物品(订阅号信息)之间的联系。
目前就时间逆序的一个指标很明显来说是非常粗糙的,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指标来细说重构方案。假定一篇文章初始的得分是零分。
原创指标
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一定都带有原创属性,同时原创来自平台认证的数据,对所有用户一致,技术实现成本不高。因此我们对所有具有原创属性的文章增加一分权重,这样不仅仅可以促进大家尽量去写原创文,还可以提高UGC质量。
置顶指标
对于用户置顶的公众号可以看做是用户对公众号的一种认可,因此这个属于用户的个性属性,对于有置顶的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我们增加两分权重。
好友指标
基于社交属性,好友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如果一篇文章有较多的好友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赞赏,那么作为用户一定会好奇。
通过网络上文章的尝试,微信还是较为私密,用户不希望看到共同好友的评论内容,因此在好友指标上,我们只关注有多少好友去看了,而不关注是哪些好友看了。根据用户查阅、点赞、评论、转发、赞赏的行为转化率估计。
效率指标
虽然不能保证所有文章质量都非常高,但是能让用户在上面花费较多时间进行观看的文章,可以看做是用户对其具有一定的兴趣,对此对于用户打开较长的文章进行加权。
由于开销过大,因此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对用户打开后在十秒内关闭的文章给予降权,扣一分处理。当然,这里的文章是用户已经打开看过文章,所以这里的效率指标和接下来的复读指标联动。
复读指标
用户读了一遍的文章再阅读就存在冗余性,因此对于这类文章我们需要给予降权,对于用户打开过的文章给予扣一分处理。那么这里就会有一个逻辑问题,如果用户是看了的呢?
所以对于用户产生了行为动作(点赞、评论、转发、赞赏、悬浮窗稍后再看)后文章会得到加权,增加一分以抵消降权扣分。
兴趣指标
兴趣指标来源于用户的兴趣标签,对于用户关注的公众号种类和数目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和占比,按照占比给予文章0到5分(把分数和用户关注的公众号品类数做划分)加分。可以肯定的的是这样的划分还是会比较粗糙,不过笔者目前只想到这一类方法,有其他想法的童鞋欢迎一起讨论~
负评指标
负评率也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但是不能增加一个差评按钮来增加负反馈,太打击人了……
对此笔者想到了两条思路:
第一条思路是可以对作者进行评价,如果作者被赞赏的较多,那么所发的文章给予一分的加权处理;
另一条思路是根据用户的退订率,对于公众号在一个星期内用户退订的人数较多的,给予一分的降权处理。
最后将以上所有的得分相加,然后当用户进入订阅号消息或者是点击新消息刷新时,按照积分排序后按照时间逆序呈现给用户,我们定义20分钟以上为旧文章,对于旧文章只按照时间逆序排序。当然以上的阈值和得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结果,阈值、得分和维度还需要通过进一步考证。
2、总结和反思
对于微信订阅号的改版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信息流的反思,真的是如同官方所说的为了提高用户阅读效率而做的改版吗?
结合设计板式和头腾大战,以及图文的打开率、分享率和原文的点击率的下降,笔者认为:本次改版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实现商业化、增强用户粘性以及应对KOL平民化的转变。
商业化
微信目前拥有10亿日活用户,可以算是一个移动端的流量入口,微信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具有腾讯社交属性的平台,那么微信就必须要承担腾讯的商业野心。目前的广告主服务无法保证是否让腾讯已经满足,使用信息流的方式后,为广告主的接入又提供了新的渠道。
用户粘性
在用户粘性方面,订阅号的用户在不断的增长,但图文的打开率、分享率却在不断的下降,这不是任何一个产品希望看到的。
而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订阅号里的资讯相对封闭,部分流量被今日头条等信息流产品分走,结合头腾大战和我们前面的分析,头条也正在虎视眈眈的看着“资讯+社交”这个有机结合带来的效益。微播易
KOL平民化
随着用户群体的变迁,KOL和大IP所带来的效益正在逐渐衰退,KOL平民化,人人都可以是KOL的意识正在不断的蔓延开来,原本的马太效应已经不再适合,长尾理论带来了更精彩、更丰富的用户平台体验。
综上所述,微信的“信息流”在所难免,但与头条、一点资讯相比,由于其自身的球形闭环形成了资讯孤岛,外来的流量很难接入,因此需要自身产生更多、更丰富的资讯。
在信息流的改版上更像是一个群聊,只要用户所认同的订阅号,或者说是一个个体、一个品牌,都可以参与进来讨论。
在用户目不暇接的同时,如何去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就成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围绕着效率所展开的设计,不仅仅是从展示层面上、算法层面上的协同,更是用户对效率的定义和选择。有蜂窝
加真粉活粉 就找云粉吧:https://www.yunfenba.com/?=college
云粉吧专业的微信公众号引流推广平台
扫一扫,关注我们
